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专题-2022年教学成果奖(2023)

申请书

当前位置: 成果首页 >> 申请书 >> 正文



【4】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日期: 2022-10-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为解决校企合作机制不畅问题,建立“四层十二共”校企共建学科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概括为:①合作发展层面,共同探索、共同凝练、共创机制;②师资队伍层面,共建团队、共同培养、共享人才;③资源条件层面,共享资源、共用基地、共建平台;④科学研究层面,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共担责任。与东风汽车公司等30余家企业签署“校企共建协议”;共享产业教授、专家100多名;共建共管东风汽车工程师学院;共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50多个学科平台;共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35个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共同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共同申报各类成果90余项,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地做实。

为解决人才规格与汽车企业实际需求不符问题,构建了“一二三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引领:以“卓越汽车工程师”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创造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阶段:工程知识结构构建阶段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100%专业课程融合企业工程实际需求,100%工程类研究生深入企业工程实践,100%论文选题来自工程实际课题。

三共同:一是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企业资源,构建“机械+电子+液压+控制+计算机+信息”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优秀科研成果植入优质课程53门、典型案例融入精品课程15门、工程实践专题特色课程7门。

二是共同实施培养过程,采用“实践实训+岗位培养”分阶段培养方式,一阶段企业导师参与工程实践课程教学;二阶段依托企业创办的“东风科创学堂”,开展25个专题的汽车“五化”新技术培训。校企共同确定岗位、导师、项目,共同负责学业指导。

三是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一阶段“德育表现+课程考核+创新实践=知识评价”(40%)和二阶段“职业素养+团队精神+项目绩效=能力评价”(60%)的校企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

四对接: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双访双师”导师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多学科融合培养方案和汽车企业“五化”转型需求对接、两段式培养过程与汽车工程师职业需求对接、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与工程实践项目对接。

为解决导师队伍结构和工程能力不足问题,建立了一支“双访双师”导师队伍。

校企双向培养导师队伍,实施“访问研究员”制度,聘用90余名产业教授及企业高工担任硕士生导师;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累计选派230名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研发工程师。建立了一支适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产业+学业”双导师队伍。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Copyright© 2022 www.hu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