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理念创新:践行发展“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创新性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创造精神”的卓越汽车工程师,构成教育实践共同体,实现三创育人、立志卓越。
作为最早开展工程硕士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先后参与了国家“七五”“八五”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为我国后来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试点之初,就明确践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确立了教育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路径。以校企共建学科为支撑,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出了卓越汽车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教育实践共同体。
②机制创新:创造性提出了“四层十二共”校企共建学科长效机制,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针对校企合作中产教融合不深、协同育人不畅的问题,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在“合作发展、师资队伍、资源条件、科学研究”4个层面创建了“四层十二共”校企共建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聚力效应,积累了可推广的产教深度融合示范经验,形成了协同育人共同体。《湖北教育简报第24期》专题刊发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围绕汽车产业转型创新学科建设》,时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同志高度肯定并作重要批示。
③模式创新:创建了“一引领二阶段三共同四对接”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人才目标共同体,实现育人引才校企共赢。
以“三创”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为引领,坚持学用结合、分段培养,工程知识结构建构阶段重构了“知识、能力、素质”三层课程架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构建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工程能力”三层实践体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实践实训+岗位培养”方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建立了“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的校企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导师队伍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方案和企业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职业需求对接、学位论文与工程项目对接,形成了人才目标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