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专题-2022年教学成果奖(2023)

成果报告

当前位置: 成果首页 >> 成果报告 >> 正文



一、成果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日期: 2022-10-2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因东风汽车公司而诞生,得天独厚的汽车工程大背景提供了优质的校企合作条件和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学校长期根植汽车产业培养工程硕士,践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作为全国首批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高校,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2013年,国家明确要求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主要为我国各类工程领域培养具有综合解决生产实践中各类实际问题的高级工程师。汽车产业“五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浪潮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质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汽车产业的工程类硕士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的问题

人才培养过程与工程实际脱节,工程实践能力弱化,创新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是当前工程类硕士培养中的突出问题。而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企业没有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校企合作落地做实的长效机制,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畅的主要原因

2.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问题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趋于同质化汽车产业“五化”要求工程类硕士具备“机械+电子+液压+控制+计算机+信息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复合型专业能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工程类硕士培养改革形成“外驱力”。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规格已不能适应汽车产业“五化”对人才的需求。

3.导师队伍结构与工程能力不足的问题

汽车产业“五化”对工程硕士人才规格的新需求带来了导师队伍结构和工程能力的新要求,构建适应“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的导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驱力”。校内导师队伍工程能力弱化,企业导师不重视培养环节和学术规范。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缺乏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导师队伍,对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还没有形成聚力效应。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Copyright© 2022 www.hu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