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专题-2022年教学成果奖(2023)

成果报告

当前位置: 成果首页 >> 成果报告 >> 正文



三、成果主要特色与创新
日期: 2022-10-2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成果为面向行业的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经验,主要创新点如下:

3.1 教育理念创新

践行发展“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创新性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创造精神”的卓越汽车工程师,构成教育实践共同体,实现三创育人、立志卓越。

作为最早开展工程硕士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参与了国家“七五”教育重点科研项目“应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和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研究课题“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实验研究”,为我国后来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试点之初,就明确了要践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确立了工程实践的突出地位,走出了一条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路径。根植汽车产业培养工程类硕士,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内涵,以校企共建学科为支撑,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性提出了工程类硕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创造精神”的卓越汽车工程师目标(图6),形成了教育实践共同体

6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创造精神”的卓越汽车工程师目标

3.2 育人机制创新

创造性提出了“四层十二共”校企共建学科长效机制,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针对校企合作中产教融合不深、协同育人不畅的问题,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在“合作发展、师资队伍、资源条件、科学研究”4个层面创造性地创建了“四层十二共”校企共建学科协同育人机制,激活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活力和动力,积累了可推广的产教深度融合典型示范经验,实现了校企合作聚力效应,形成了共建学科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可推广的工程类硕士培养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湖北教育简报第24期》专题刊发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围绕汽车产业转型创新学科建设》,时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同志高度肯定并批示:“校企共建学科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应作为省属高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

3.3 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了“一引领、二阶段、三共同、四对接”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人才目标共同体,实现育人引才校企共赢。

以“三创”为核心的卓越汽车工程师教育为引领,坚持学用结合、分段培养,工程知识结构构建阶段重构了“知识、能力、素质”三层课程架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构建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工程能力”三层实践体系(图7);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了“机械+电子+液压+控制+计算机+信息”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图8),实施“教学+X”教学方法(图9),采用“实践实训+岗位培养”方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建立了“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的校企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最终实现“双访双师”导师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多学科融合培养方案和汽车企业“五化”转型需求对接、两段式培养过程与汽车工程师职业需求对接、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与工程实践项目对接。学校和企业形成了人才目标共同体,实现育人引才校企共赢。

7 “工程素养、工程实践、工程能力”三层实践体系


8 多学科融合的三层架构课程体系



9 “教学+X”教学方法改革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Copyright© 2022 www.hu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